查看原文
其他

不再无节制买买买!生态消费的3个关键词

2016-11-03 有机会网

文章来源:中国时报、社企流等

双十一来临之际,你是不是已经被无孔不入的广告折磨了很多天?如果这个“节日”已经让你焦虑纠结,那么你来对地方了。不想被商家拖进坑,改变当然是有可能的!今天小编要分享3个关键词,通过其中的案例,我们会发现,有那么多的方式能让我们在满足所需的同时发现美好。或许类似的服务或企业在我们身边很罕见,但是行动总是可以从一个人、一小群伙伴、一个社区……慢慢开始。

从一个灯泡的故事说起

旧金山附近一个名叫利佛摩(Livermore)的小镇中,有个已成观光景点的消防队,因为它的车库中悬挂着一个古董电灯泡——它甚至有自己的网页 centennialbulb.org,网页上有灯泡的实时照片,下面这张照片就是今天拍的(2016年11月3日)。


40多年前的某一天,当地居民发现这个灯泡是早在1901年制造的,到今天仍然发着微弱的灯光。2001年,当地社区还特地办了一场生日派对,庆祝那颗灯泡的百岁诞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百年前的科技水平,就有能力造出非常耐用的产品。

灯泡开始成为大众商品之后,当时灯泡制造商组织太阳神卡特尔却将技术上已可做到两千四百小时的灯泡寿命,统一缩短到一千小时,为的是让消费者不断购买,制造商就可以大量生产、销售,增加收入。其他各类厂家也采用类似思路,所以我们的物品越来越不耐用。

这个“灯泡阴谋论”背后,其实就是现行的,必须依赖消耗大量物料、大量生产销售,才能创造经济增长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

若这种模式不变,不论是厂商或消费者,都不会有足够动机减少生产、消费,再厉害的回收再利用,可能都赶不上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速度。

所以——对于有些问题,光靠科技是解决不了的。是时候换一种思维方式去行动了。


关键词1——修修补补

修理地图:找回物品中的回忆和价值

“修理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找回物品对人的回忆和价值。”这是城市修理站的目标,由年轻的台湾女孩吴芷莹领军,与两位高中昔日同窗携手合作,将城市中修理物品的店铺结合Google地图,做成“城市修理地图”分享,自2012年开站,超过50万人点阅。

这一切灵感来源,来自吴芷莹曾拍摄的纪录短片《痴情汉》,随着修改衣服的母亲、贩卖二手衣的年轻人、各式各样修理师傅等,探讨废物再利用的可能性。拍片过程也激发她藉由行动,来延续片中“惜物、爱物”的精神。


吴芷莹观察,现代年轻人丢掉损坏的物品的主要原因,往往是不知哪里可以修。于是,她们从内湖区开始,花了半年徒步走访藏身巷弄间的修理店铺,近3年下来,已登录跨越台北市12个行政区的修理店家。


“生产一件物品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远比定价高出许多。”吴芷莹说,开始修理站计划后,她要丢东西时会想得比较多,消费时就开始思考再三,避免因为贪小便宜,买回粗制滥造的商品。

她考虑到3个人的力量有限,时间也有限,要能做完全台北市的城市修理地图简直“难如登天”,网站上公开号召网民加入分享行列,只要有人想分享住家附近的修理店家,就将资讯输入网站上的表格,经过整理,最后就会出现在Google地图上。

再生工坊:改造瑕疵品,每年拯救成千上万件没人要的“垃圾”

美国一家名为Renewal Workshop(再生工坊)的新创公司致力于减少服饰生产中的浪费,他们向服饰厂商回收消费者退回的衣物与生产过程出现的瑕疵品,并加以修复。

根据《Apparel Manufacturing: Sewn Product Analysis》(衣物生产)这本书的统计,2006年服饰厂商丢弃高达10%至12%的服饰,只因为衣物上有一点小瑕疵(如:拉链坏掉)。Renewal Workshop拦截这些原本即将进入垃圾掩埋场的成衣,修补破损的夹克内里、有破洞的长裤和带有污渍的短袖上衣等,让其重回市场。

这项今年6月创立的计划,目前已经从投资公司VTF Capital和封闭循环基金(Closed Loop Ventures)获得超过1百万美金的创投基金。


△Renewal Workshop位于美国奥勒冈州的工厂。

修复衣物的工厂位于美国奥勒冈州喀斯喀特洛克斯市,他们利用加压二氧化碳无水清洁系统(由Tersus Solutions公司研发的技术)清洗衣物,并将修补好的衣服加上Renewal Workshop的标签,在网络上以原价的5至7折贩售,产品售出后所得之利润将有一部分反馈给原服饰商。


关键词2——以租代买

从冰箱到牛仔裤:荷兰的租借服务

两年前,一位荷兰青年彼德斯(Marcel Peters)成立了一家新创企业邦德斯(Bundles),和德国精品家电品牌美诺(Miele)合作,新创“不卖洗衣机、卖洗衣时数”的服务模式。这跟普通洗衣房不同,因为邦德斯租的洗衣机是放置在消费者自己家中使用的,更为便捷。

邦德斯向消费者租借洗衣机,每月根据洗衣次数,收取不同数量的月费。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洗衣频率,选择不同的月费方案,就像用手机一样。

邦德斯透过一个看起来像旅行用转接插座、有联网功能的“智能插座”,将每台洗衣机和公司计算机系统串联起来,随时记录每台洗衣机的洗衣次数,也帮消费者监看洗衣机状况,可主动发现故障,提供上门维修服务。

对消费者来说,每月付点小钱就有最高档洗衣机可用,也可省去自己保养维修的麻烦。洗衣机用旧了,邦德斯就直接将其收回,翻新再用,或是拆解回收零件。”

这个模式对于冰箱同样适用:几年前,荷兰社会住宅营运组织Eigen Haard和德国家电大厂博世(Bosch)合作,设计一套租用冰箱的商业模式。房客和博世家电签订七年的冰箱租用合约,只需月付十欧元,就可使用市价一千欧元的博世冰箱。


换句话说,消费者向博世买“冷藏服务”,博世保留冰箱所有权,合约期间负责所有维修服务。合约到期后,博世回收冰箱,可以再租出去。若太旧,就拆解回收原材料,拿去生产新冰箱。

荷兰牛仔裤品牌Mud Jeans甚至挑战最贴身的衣服,也采用以租代买模式。月租五欧元,一年后交换一条新牛仔裤继续穿。太旧的裤子,就由Mud Jeans回收、绞碎,再制成牛仔裤原料。


以租代买的好处是,厂商保留产品所有权,就要对产品负起所有责任。这样厂商就会有商业动机,制造更坚固耐用的产品,也会更积极地把旧产品回收到自己手上,而不是任由其进入垃圾场。在收取固定月费的商业模式下,产品愈坚固耐用、维修次数愈少,或是零组件回收再利用,都变成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最好方法。

对消费者来说,若能用可负担的月租费,使用到过去无法负担的高档产品,同时省去保养维修的麻烦,以租代买可能就会比较有吸引力。

伦敦的“借物馆”

伦敦借物馆今年7月开张第一家实体店铺,不需会费,每个人都能免费申请,并享有每周租借五项物件的权限。会员们只要浏览在线清单,就可以看到所有可供租借的物件,包括各种DIY器具、露营装备、厨房用品,甚至是潜水衣。运作的方式是,借物馆拥有物件的所有权,然后用很低的价格租借给民众。至于租用费,则取决于该物件的价值和抢手程度。

在各种物品中,9英镑的地毯清洁机是借用费最高的物件之一,其他大部分的物件只要 2 到4英镑就可以借回家。举例来说,2英镑可以借到园艺耙子,4英镑可以借到面包机。


△伦敦借物馆实体店铺。

最早,三位创办人透过Kickstarter募资平台,成功筹措了约1万4500英镑的创立基金。根据《英国卫报》报导,虽然7月实体店铺开始营运时,借物馆只吸引了150位会员加入,但他们积极寻找发展机会,未来潜力不容小觑,目前已获得当地特力屋公司赞助总价 1000英镑的等值物品;此外,一些知名户外用品品牌也赞助了登山背包、旅行帆布袋和其他物品。因为借物馆希望这些借出的物品都能有第一流的质量,所以尽可能不接受二手物品捐赠。


△实体店铺内部陈列。

根据《英国卫报》报导,除了借物费用外,他们还希望透过贩卖自有品牌商品,以及螺丝钉和清洁剂等附属产品来创造更多收益;借物馆也赢得英国皇家文艺学会(Royal Society of Arts)的扩展促进奖(Scaling Catalyst Award),制作套装教战手册,将借物馆的商业模式推广给其他组织;此外,他们也开设“新兵训练营”来帮助其他组织设立自己的借物馆。他们希望借物馆的概念将来会出现在各种组织里,例如图书馆、住宅、社区中心和商店。


关键词3——礼物经济

不用花钱的商店,会让人更懂珍惜?

26岁徐健智与妹妹徐棋容引进“礼物经济”概念,在台湾新竹县峨眉乡打造“免费商店、共食厨房”,除提供免费二手商品供交换,民众也可“以工换食”进驻社区协助修缮及维护环境。兄妹俩希望藉由这个平台,打造“没有钱也能生活”的慢城。

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刘瑞华说,早期传统部落没有货币、市场交易,一方赠送东西时,另外一方会再回送,达到资源流动,称为“礼物经济”。


“如何不花钱改变社区?”26岁徐健智高中赴澳洲留学,他和妹妹徐棋容回到家乡,看到峨眉社区人口老化严重,想起去年克罗地亚一群民众把都市一间废弃近30年的屠宰场打造成“免费商店”,商店内陈列的东西都是捡来、用不到的,并以被丢掉的食物煮饭给需要的人吃;民众不用再付任何金钱,只要好好珍惜东西,就是最好的回报。于是兄妹俩将这种“礼物经济”的平台引进新竹社区,希望在当地塑造“不同的生活方式”。


兄妹俩先实验性的在家门前放置一个箱子,上头写着“免费索取二手商品”供民众索取,数月来商品不减反增,多到让他们在峨眉乡也打造一个“免费商店”,小小几坪店内陈列数百种二手商品。

徐棋容表示,目前已和当地15家业者、农友合作,提供当地有机、无毒蔬果,并结合当地露营业者收集剩余的干净食材,打造“共食厨房”。游客和民众可在社区帮忙居民修缮、拔草及捡垃圾,并从商店冰箱里自己选择食材烹饪,“以工换食”,一方面减少厨余垃圾数量,也能连结在地居民、游客,让“食物”共享。

Freecycle,跨越110个国家的旧物捐赠社区

2003年春天,德隆·毕尔发现,出于健康考虑,他的家乡亚利桑那州图森的慈善机构不再接收他捐赠的旧床垫。为了减少身边的废弃物,他成立了Freecycle.org网站,方便网友免费地捐赠或获取物品(不是物物交换)。

FreeCycle使用很简单,注册后,加入自己所在地区的小组,就可发布闲置转送和求助的信息。转让和求助闲置均为免费,不可有任何附加费用。

如果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要第一时间联系转送者,因为转送者会选择先回复的人,将物品转让出去。

有网友分享自己的使用感受说:“每次去乡邻家取东西,心情都巨好,捡宝了似的。来取东西的也很客气,连连道谢。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帮到别人、被别人帮助,感觉相当的好!”

这家非营利废物循环利用网站的年度预算并不多,其广告收入微乎其微(谷歌赞助商栏目)。由本地志愿者创建的群组运营。如今,这家网站的创造所取得的成功已无法用金钱衡量,而要用免费赠送的全部物品数、庞大的用户规模(5000多个群组中的900多万用户),以及覆盖范围(110个国家)进行衡量。2008年,Freecycle用户(当时还只有600万人)每天大约捐出2万件用品,总数近800万件。可以想见,这样的生活方式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开支,也避免了这些“废弃物”被丢弃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

结尾的话

无节制的过度消费,看似让我们“拥有”很多,但是代价是明显的——它会造成生产与消费的对立,人与自己内心的矛盾,人与人的竞争,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如果换一种思维,用交换、赠送、修补、租借等等低成本的方式,或许我们能够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让被破坏的那些关系得到修复,这当中的价值,是无法用节省的金钱的数量来衡量的。

关于生态消费,你有什么妙招?你的身边有什么好的服务or店家?欢迎留言分享。

文章来源:中国时报、社企流、天下杂志、环境资讯协会、联合报、网易

(编辑:Jing)

相关文章回顾



有机是一种生活,独立是一种态度,有机会分享你我的品味和追求。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合作)farm@yogeev.com(农场)post@yogeev.com(投稿)

多转发,人人有机会扫描二维码,关注有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